癌症疼痛止痛藥指南|止痛用藥搭配、嗎啡副作用、日常改善全攻略
神經內科醫師/方識欽 審閱修訂
目錄
前言:疼痛一定是壞事嗎?
一、癌症病人常見止痛藥:鴉片類藥物
1.μ受體類
2.κ受體類
二、方識欽醫師建議用藥組合|納疼解、芬太尼、嗎啡怎麼搭配?
1.第一步:以「納疼解(Naldebain)」為主力止痛藥
2.第二步:藥效過渡期輔以「芬太尼(Fentanyl)貼片」
3.第三步:「嗎啡(Morphine)」應對突破性疼痛
三、非鴉片類止痛藥
非鴉片類止痛藥1|利瑞卡:舒緩神經痛與幫助睡眠
非鴉片類止痛藥2|千憂解:同時照顧身心的疼痛
非鴉片類止痛藥3|彌鬱停:情緒、助眠、改善食慾三效合一
小結:非鴉片類止痛藥,怎麼選?
四、從日常生活改善疼痛:讓自己忙起來,為生命創造意義
1.讓自己忙起來:轉移注意力,活絡身心
2.為自己安排任務:在生活中找回掌控感與使命感
五、大眾常見的問題
問題1:「是藥三分毒」——我是不是該忍一忍比較好?
問題2:剩下的藥物,可以繼續吃嗎?
問題3:已經吃藥,還是很痛,可以再吃一次嗎?
問題4:運動可以改善疼痛嗎?
前言:疼痛一定是壞事嗎?
多數人一提到「疼痛」,第一反應就是排斥與恐懼。但其實有時候,疼痛是身體的一種警訊。它提醒我們:有些地方可能出了狀況,需要被注意。
對癌症患者而言,有些早期症狀是以輕微、難以察覺的疼痛形式出現,這些「不尋常的痛」往往成為發現疾病的第一線索。若能及早察覺、進一步檢查,甚至有機會提早介入治療、提高存活率。
此外,已經確診的癌症患者若出現全身性疼痛,並不代表身體在惡化。許多時候,這是因為免疫系統正在積極作戰,對抗癌細胞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某種程度上,這正說明你的身體正在努力奮戰──不是放棄,而是正在拼搏。
疼痛雖令人不適,但它有時也象徵著希望與生命的韌性。理解疼痛的成因,是邁向正確疼痛管理與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第一步!
一、癌症病人常見癌症止痛藥:鴉片類藥物
針對癌症疼痛的控制,通常會由腫瘤科、疼痛科等專科醫師共同評估並處理。目前較常見的止痛藥物主要屬於鴉片類藥物,大致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1.μ受體類
(1)嗎啡(Morphine):口服藥物。
(2)芬太尼(Fentanyl)貼片:透過皮膚吸收。
這類藥物止痛效果快速且強效,但也伴隨明顯副作用,包括:
- 意識渾沌、嗜睡。
- 可能導致呼吸抑制、心跳變慢、便祕。
- 可能會產生耐藥性、戒斷性。
2.κ受體類
(1)納疼解(Naldebain):為新型鴉片類的藥物,為長效型肌肉注射劑。
相比μ受體類藥物,κ受體類藥物的優點為:
- 副作用較低:較少出現嗜睡、呼吸抑制等情形。
- 耐藥性與成癮性風險較低。
- 能提供穩定且持久的止痛效果。
專家提醒:鴉片類藥物已能照顧大多數的肉體疼痛,若在使用後,疼痛依舊無法緩解,有可能不只是身體的痛,更是「心理層面的疼痛」在作祟。
二、方識欽醫師建議用藥組合|納疼解、芬太尼、嗎啡怎麼搭配?
納疼解為主,輔以芬太尼(Fentanyl)貼片,嗎啡救急。
1.第一步:以「納疼解(Naldebain)」為主力止痛藥
納疼解是一種長效型 κ 受體鴉片止痛劑,採肌肉注射方式,藥效穩定且副作用低,常見注射部位為臀部。
- 藥效持續時間:以痔瘡的開刀治療為例,藥效可維持7天,但癌症病患可能會縮短為5天。
- 是否健保給付:目前尚未納入健保,價格約 NT$8000 左右,需自費。
2.第二步:藥效過渡期輔以「芬太尼(Fentanyl)貼片」
當納疼解藥效漸退時,可加上芬太尼貼片進行緩衝、過度。
- 貼片機轉:透過皮膚吸收,24小時持續釋放止痛成分。
- 劑量建議:12.5 μg/h(微克/小時)為最小單位。
3.第三步:「嗎啡(Morphine)」應對突破性疼痛
在以上兩層防線下,仍可能出現偶發性劇烈疼痛(即「突破性疼痛」)。此時可以口服低劑量嗎啡作為快速應變。
- 劑量建議:半顆口服劑量。
三、非鴉片類止痛藥
非鴉片類止痛藥1|利瑞卡:舒緩神經痛與幫助睡眠
1.利瑞卡是什麼藥?
利瑞卡原本是一種抗癲癇藥物,但後來被發現對疼痛、失眠等狀況也有療效。
2.怎麼理解「鈣離子通道阻斷」的止痛效果?
利瑞卡為鈣離子通道的阻斷劑。
以人為比擬,可以將細胞之間的溝通比喻成「說話」。當細胞要傳遞疼痛訊號時,會透過鈣離子通道「講話」。而利瑞卡的作用,就像把這個傳話的管道「關掉」,讓細胞變安靜,進而不會讓人一直感受到疼痛。
3.睡覺時「破壞疼痛迴路」,醒來後身體可能就忘了痛
方識欽醫師分享自身經驗,有一次拔牙後服用利瑞卡,阻斷了疼痛迴路。醒來後,身體「忘記」疼痛。
這背後的原理在於:疼痛是由神經迴路傳遞與記憶的結果,而在熟睡時,藥物協助中斷這條神經路徑,讓疼痛感「無法被接續或放大」。
4.使用建議(需經醫師評估)
(1)用法:睡前吃1顆,較敏感的人可吃半顆。
(2)關鍵時間:術後第一個晚上是關鍵,可考慮使用該藥物。
非鴉片類止痛藥2|千憂解:同時照顧身心的疼痛
1.千憂解是什麼藥?
千憂解是一種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平衡的藥物。不只對情緒障礙有幫助,對疼痛控制也有助益。
我們通常以為千憂解是用在心理的憂鬱、焦慮,但其實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在提生與平衡後,連身體的止痛都能一起被改善。
2.神經科醫生—方識欽醫師的話
腦袋的憂鬱,表現在情緒的低落;而身體的憂鬱,往往就是疼痛的反覆出現。這兩者,其實都能透過像千憂解這類平衡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藥物獲得改善。
除了使用嗎啡控制身體的不適,心理層面的疼痛也同樣值得被關注與照顧。
非鴉片類止痛藥3|彌鬱停:情緒、助眠、改善食慾三效合一
在癌症治療歷程中,疼痛、食慾下降、睡眠困難與情緒低落往往交錯出現。此時,除了傳統止痛藥物,也可以使用彌鬱停(Mirtazapine)這類多重作用的支持型藥物。
1.三效合一
(1)促進食慾:癌症患者常因治療副作用或身體不適而食慾不振,彌鬱停可有效刺激食慾,有助於營養攝取與體力恢復。
(2)幫助入睡:若睡眠品質因焦慮或疼痛而受影響,此藥物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3)穩定情緒:心情穩定時,大腦對疼痛的感受也會降低,間接減輕疼痛感受,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2.使用方式與劑量建議(依醫師指示調整)
(1)初期建議從1/4 顆劑量開始,觀察身體反應後,逐步調整為半顆至 1 顆。
(2)建議服用時間:睡前
用量僅需1/4顆,逐步可增加半顆到一顆,睡前使用。
小結:非鴉片類止痛藥,怎麼選?
藥物名稱 | |
利瑞卡 | 阻斷疼痛傳導、破壞疼痛迴路 |
千憂解 | 穩定情緒、降低疼痛敏感 |
彌鬱停 | 增食慾、助眠、調情緒 |
貼心叮嚀:
以上提及的鴉片類與非鴉片類止痛藥皆屬處方藥,需由專業醫師評估後使用。每位患者的體質、病情與用藥反應皆不同,請勿自行購買或調整劑量,務必與醫療團隊討論後再使用。
四、從日常生活改善疼痛:讓自己忙起來,為生命創造意義
1.讓自己忙起來:轉移注意力,活絡身心
醫師指出,疼痛不只與生理狀態有關,也與我們如何回應疼痛密切相關。適度的活動與日常安排,能幫助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
建議癌友可安排一些自己能參與的事情,例如走出家門參加支持性課程、與朋友聊天,讓身體維持在活動狀態,讓對疼痛的注意得以轉移。
2.為自己安排任務:在生活中找回掌控感與使命感
許多癌友會將「治療」視為生活的唯一任務,但醫師提醒:「治療本身屬於醫療專業團隊的工作,不需要把全部壓力扛在自己身上。活多久是老天的事。這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因此,方醫師鼓勵癌友為自己安排能掌控、能實踐的小任務,例如:持續存錢幫助他人、列下夢想清單等等。
這些任務雖小,卻能為我們帶來「使命感」。
猶太裔的心理學家,《活出意義來》的作者─弗蘭克提出「意義療法」。他在納粹集中營中的經驗讓他深刻理解:能在小地方找到意義的人,因意義充實了內心,存活率也會增加。
這個意義,不必偉大,只要「對自己來說有意義」,就足以成為支撐的力量。
五、大眾常見的問題
問題1:「是藥三分毒」——我是不是該忍一忍比較好?
在照護現場中,許多癌症病人或家屬常有一個疑問:「吃止痛藥會不會傷身體?是不是能忍就忍?」這樣的想法雖出於謹慎,但若長期壓抑疼痛,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身心負擔。
醫生提醒,疼痛若未被妥善處理,疼痛迴路會愈轉愈大!因此,適度的藥物介入是必要的。
建議的原則是:「藥吃個七八分,留個兩三分,而那剩下兩三分疼痛可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解決」。
問題2:剩下的藥物,可以繼續吃嗎?
外形完整的藥物,它的化學成分基本上都還在,有些藥物在接觸空氣後可能會「潮解」甚至「發霉」,這代表藥品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已受影響,此時就不應再繼續服用。
此外,過期或不再使用的藥物,切勿隨意丟棄。正確做法應是:送回醫院或藥局的回收單位,進行專業銷毀與集中管理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台灣,由於醫療制度的便利與健保制度的保障,許多病人即使不再服用某些藥物,也會習慣性持續領藥。長期下來,不僅造成藥物浪費,最後也可能直接被丟棄。
醫生提醒:「丟棄藥物是在丟掉福氣。藥也是錢,且是全民買單的錢,應該要更加珍惜。」
問題3:已經吃藥,還是很痛,可以再吃一次嗎?
許多癌友在服用止痛藥後仍覺得疼痛未緩解,常常會擔心:「是不是藥不夠?可不可以再吃一顆?」
疼痛的機制非常複雜,除了生理機轉,情緒與心理壓力也會對疼痛產生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連嗎啡都擋不住的痛」,其實不完全是藥效不足,而是心理因素在推波助瀾。
當身體的止痛藥已經給到位,仍感到劇烈疼痛時,醫師會建議同步處理情緒層面,包括:
- 評估是否需搭配情緒穩定藥物
- 實踐注意力轉移策略:如參加活動、聊天、做些簡單任務,找尋一些意義。
「我們的大腦只有一個,若全神貫注在疼痛上,就會讓疼痛感覺愈來愈強烈。」
方醫師建議:與其反覆加藥,不如讓關注力放在生活其他事物。就如同本文前段所說──讓自己忙起來、為自己安排任務,能有效將大腦從疼痛中拉出來,進而緩解整體的不適。
問題4:運動可以改善疼痛嗎?
適度的身體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1)快走
帶有速度感的快走、健走,能讓呼吸稍微加快,肌肉與呼吸的律動能促進全身組織液的流動。
「癌症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組織孤立現象。當身體流動起來,組織液循環順暢,就能幫助身體維持整體的連結感,而非讓病灶孤立惡化。」
(2)平甩功
對於體力較虛弱、膝蓋不佳、不適合長時間步行的癌友,也推薦一個簡單的運動:平甩功。
做法簡單:
- 找一張椅子坐好,雙手平舉至肩膀高度。
- 雙手向後自然甩動,動作放鬆且平穩。
- 甩動時配合自然呼吸,速度不可太快,以輕鬆為主。
每次進行約15分鐘,有助促進體內水路流動。
運動方式 | 適合對象 | 操作要點 |
快走 | 體力尚可、可行走者 | 帶速度感、呼吸稍喘 |
平甩功 | 體力較弱、膝蓋不佳者 | 坐著進行、動作輕鬆自然 |
本文經方識欽醫師專業審訂,提供癌症病友與家屬參考,實際用藥仍應依個別治療狀況與醫師討論。
方識欽醫師
- 永和耕莘神經內科主任
- 星源未來診所、未來健康研究院院長
- 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
經歷:
〃台大醫院總醫師
〃中華民國神經內科專科醫師
〃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學歷: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專長:
〃睡眠障礙、神經退化性疾病、情緒失調、頭暈、暈厥症、頭痛、慢性痛、腦中風、癲癇症、運動障礙。